2022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甘肃省油菜种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刘婷婷,董云,王毅,靳丰蔚,徐一涌
    2022(6):1-5.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1
    [摘要](173) [HTML](0) [PDF 799.44 K](524)
    摘要:
    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油菜制种基地之一,充分利用甘肃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油菜种业发展,为甘肃省油菜种业实现国际发展创造条件。现结合甘肃省油菜种业发展优势,解析甘肃省油菜种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并从建立财政稳定投入机制、加快油菜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加大对油菜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机制、优化种业发展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甘肃省油菜种业强省的发展对策,为加快甘肃省油菜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甘肃打造马铃薯种业强省对策与建议
    李掌,张开乾,马忠明,吕和平,文国宏,曲亚英
    2022(6):5-13.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2
    [摘要](167) [HTML](0) [PDF 1.43 M](497)
    摘要:
    为提升甘肃马铃薯种业发展水平,攻克种质创新难关,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摸清了马铃薯种业在甘肃省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瓶颈,确定了种业强省的思路、策略及目标,围绕种质资源、脱毒种薯繁育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育种主体、突出商业化育种、科研平台与繁育基地水平提升建设、种薯监督管理、品牌打造及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3  甘肃省蔬菜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侯栋,程鸿,胡志峰,岳宏忠,唐桃霞
    2022(6):14-18.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3
    [摘要](146) [HTML](0) [PDF 811.93 K](541)
    摘要:
    为提升甘肃蔬菜种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针对甘肃省蔬菜种业发展现状,重点围绕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培育、人才队伍、种业基地和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蔬菜种业创新、种业治理、产学研推合作新机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4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甘肃种业振兴
    王兴荣,张彦军,李玥,李永生,祁旭升
    2022(6):19-21.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4
    [摘要](150) [HTML](0) [PDF 503.92 K](558)
    摘要:
    甘肃是西部农作物种质资源大省,目前共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0万余份,但面临着种质资源种群减少、濒危物种激增、质量下降、保护不彻底等问题。鉴于现有种质资源保存条件简陋,鉴定评价缺乏深度挖掘,优异种质及重大品种培育未取得突破等现状,通过分析甘肃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加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育种创新;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长效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种业振兴的建议与对策。
    5  普惠金融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罗得宁,王建连
    2022(6):22-26.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5
    [摘要](147) [HTML](0) [PDF 785.35 K](425)
    摘要:
    普惠金融所能更好地助力新时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顺利的实施,运用定性分析结合经验研究,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现状,提出普惠金融应在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为甘肃省乡村振兴提供更好服务,从而实现普惠金融有效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这对于未来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6  小麦新品种华成3077选育报告
    刘飞
    2022(6):27-29.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6
    [摘要](151) [HTML](0) [PDF 449.80 K](550)
    摘要:
    小麦生产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急需稳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安徽华成种业面对市场需求,2009年以(周98100×华成699)F3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择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华成3077。在2015 — 2017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2 a折合产量8 013.75 kg/hm2,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4.51%。该品种株高70 cm左右,穗长平均11 cm,千粒重42.8 g,容重807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5.2 g/kg、湿面筋(以14%水分计)345.5 g/kg。经接种鉴定,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主要适宜于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麦区种植。
    7  春小麦新品种酒春12号选育报告
    杨惠玲,梁玉清,马栋,李金荷,陈苍,郑荣
    2022(6):30-32.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7
    [摘要](148) [HTML](0) [PDF 485.71 K](528)
    摘要:
    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持续发展,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育新品系酒9194为母本,引进(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9913-1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5 a连续单株选择,2015年稳定出圃。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7 870.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4.24%。2020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组生产试验,6试点平均折合产量8 339.3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8.03%。生育期103 d,株高90.0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数649.2万穗/hm2,穗粒数41.06粒,千粒重46.3 g,容重787.4 g/L。该品种品质优良,中抗白粉病,中感条锈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地品种类型区种植。
    8  秋播大蒜品种筛选试验
    于庆文,张玉鑫,马彦霞,张俊峰,朱慧霞
    2022(6):32-37.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8
    [摘要](131) [HTML](0) [PDF 765.02 K](546)
    摘要:
    为解决成县大蒜主产区栽培品种单一,主栽品种成县迟蒜种性退化、品质下降、产量下滑和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等问题,对从外地引进和本地征集的14个大蒜品种于2020 — 2021年在成县进行了秋播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鲜蒜薹折合产量以成县迟蒜(3代)、成县迟蒜(7代)、吴坝大蒜、湖南蒜较高,分别为5 671.5、5 029.5、4 983.0、4 950.0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成县迟蒜增产16.41%、3.23%、2.28%、1.60%。干蒜头折合产量以对照品种成县迟蒜最高,为20 572.5 kg/hm2;徐蒜917、徐紫1号、徐白1号、洋县1号蒜、选24较高,分别为19 572.0、19 572.0、18 429.0、18 144.0、18 001.5 kg/hm2,分别较成县迟蒜减产4.86%、4.86%、10.42%、11.80%、12.50%。综合考虑认为,以收获蒜薹为目的时,宜选择成县迟蒜(3代)、成县迟蒜(7代)、吴坝大蒜、湖南蒜、成县迟蒜作为主栽品种,以收获蒜头为目的时,应以成县迟蒜、徐蒜917、徐紫1号、徐白1号、洋县1号蒜、选24为主栽品种。
    9  不同密度对旱地藜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孙小东,杨振常,郑彩霞,李榕鑫,郭有琴
    2022(6):37-40.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09
    [摘要](127) [HTML](0) [PDF 554.25 K](503)
    摘要:
    为了确定藜麦在白银市种植的适宜密度,以品种银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和处理间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分析,试验观察了不同定植密度对藜麦生育期、主要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密度为株距40 cm、行距50 cm时,银藜1号的性状、产量表现最好,折合产量为1 791.67 kg/hm2,建议推广应用。
    10  天水旱作区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康继平,张侃,郭四拜,史晓凤,郭丹,王爱华
    2022(6):40-45.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0
    [摘要](147) [HTML](0) [PDF 596.40 K](487)
    摘要:
    玉米是天水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筛选适宜在天水旱作区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2021年对从当地收集的27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7个参试玉米品种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以优迪919折合产量最高,为13 014.29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1.08%;玉源7879次之,折合产量为12 995.24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0.92%;翔玉218居第3位,折合产量为12 941.27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0.46%;登海182、德单1403、龙博士7号、翔玉329、登海9号、金凯3号折合产量也较高,分别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9.31%、9.05%、8.56%、8.16%、8.12%、7.56%。这9个品种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幅度均在7.50%以上,且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优良,总体表现相对较好,可在天水市旱作农业区种植。
    11  不同藜麦品种在东乡半干旱区的适应性表现
    黄杰,刘文瑜,杨发荣,魏玉明,杨钊,秦春林
    2022(6):46-50.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1
    [摘要](166) [HTML](0) [PDF 656.63 K](484)
    摘要:
    为探明不同藜麦品种在东乡地区的适应性与丰产性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合东乡地区种植推广的藜麦品种,对引进和自育的14个藜麦品种在东乡不同生态区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老庄村试点,品种陇藜1号(CK)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丰产性,陇藜5号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较好的丰产性;在米家村试点和南阳洼村试点,陇藜5号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丰产性。陇藜5号表现出优异的早熟特性,籽粒品相也优于陇藜1号。综合评价认为,陇藜5号在东乡半干旱地区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
    12  不同玉米品种在陇东旱塬区适应性试验初报
    张铠鹏,王甲玺,续创业,赵刚,王腾飞,朱晓惠,杨宏伟
    2022(6):50-53.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2
    [摘要](130) [HTML](0) [PDF 512.05 K](540)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陇东旱塬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于2019年在甘肃庆阳对12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和抗逆性(倒伏率、对茎腐病的抗性)等进行了田间比较。结果表明,供试12个玉米品种在当地均可正常成熟,生育期为128~143 d。产量以先玉1321最高,为15 400.5 kg/hm2;新玉108次之,为14 785.5 kg/hm2;兴贮88居第3位,为14 448.0 kg/hm2。在抗逆性方面,九圣禾2468、新玉108、陕单650、迪卡519、松科106、兴贮88倒伏率均为0,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九圣禾2468、新玉108和陇单9号对茎腐病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从农艺性状和抗性等综合考虑,新玉108、九圣禾2468和兴贮88表现最佳,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
    13  添加不同发酵菌剂对巨菌草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国栋,贺春贵,顾娴,郝生燕,董俊
    2022(6):54-58.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3
    [摘要](164) [HTML](0) [PDF 768.57 K](535)
    摘要:
    为探索发酵菌剂在巨菌草青贮中的效果,以不添加任何菌剂为对照,研究了3种发酵菌剂(EM菌液、聚能发酵剂、酶菌复合剂)对巨菌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巨菌草中添加微生物发酵菌剂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青贮饲料的品质,使巨菌草青贮饲料pH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减少,营养成分得到较好的保存。其中以每1 t 巨菌草揉丝原料添加2 L EM菌液处理组效果最好,不仅降低了巨菌草青贮饲料的pH,而且提高了粗蛋白含量,是3种供试发酵菌剂中的最优菌剂。
    14  猪苓高产栽培方式试验初报
    陶志刚
    2022(6):58-60.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4
    [摘要](130) [HTML](0) [PDF 497.13 K](542)
    摘要:
    为提高猪苓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通过深层增氧加湿和自然供养供湿及与单、双层菌材不同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寻找猪苓高产栽培技术因子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以菌材双层排列与深层增氧加湿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最佳,并在不同因素不同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15  葡萄大棚小气候预测模型研究
    葛黎黎,郭栋,张龙
    2022(6):61-66.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5
    [摘要](132) [HTML](0) [PDF 985.37 K](534)
    摘要:
    为精准把控并及时调节葡萄大棚棚内小气候,利用清徐县葡萄大棚农田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辐射站、土壤水分站资料,建立以棚外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总辐射、土壤湿度为输入变量,棚内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为输出变量的基于BP神经网络葡萄大棚小气候预测模型。为了对比分析BP神经网络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其训练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55 ℃、4.46%、0.77 ℃,标准误差分别为2.18 ℃、5.94%、1.00 ℃;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分别为1.37 ℃、2.84%、0.42 ℃,标准误差分别为1.96 ℃、4.60%、0.53 ℃。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精度满足棚内小气候要素预报要求。
    16  不同因子对兰州百合组培小鳞茎诱导及膨大的影响研究
    牛慧婷,杨道兰,冯炜弘,尹燕,李爱兵,王璐,何潇
    2022(6):66-71.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6
    [摘要](188) [HTML](0) [PDF 945.57 K](486)
    摘要:
    为了缩短兰州百合生长周期,提高百合品质,以兰州百合组培小鳞茎为材料,研究了大量元素、NAA、6-BA、培养基状态、蔗糖、2,4-D等单一因素对百合试管鳞茎形成和膨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大量元素有利于鳞茎的膨大,而不利于鳞茎的诱导;大量元素浓度为2MS时鳞茎平均直径最大,但新增鳞茎数下降到4.56个;NAA浓度为0.2 mg/L时新增鳞茎数最多且鳞茎平均直径最大;6-BA浓度为0.1 mg/L时最有利于鳞茎的形成和膨大,新增鳞茎数5.25个,鳞茎平均直径10.642 mm;固体培养基对鳞茎的形成效果明显,而半固体更有利于鳞茎的膨大;蔗糖浓度为90 g/L时新增鳞茎数最多,120 g/L时鳞茎平均直径最大;2,4-D浓度0.02 mg/L处理对鳞茎的形成和膨大效果更好。
    17  子午岭林区野生白囊耙齿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秀丽,刘亚亚,肖正璐,秦一统,段建锋,李欣
    2022(6):72-75.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7
    [摘要](184) [HTML](0) [PDF 514.98 K](511)
    摘要:
    为了解子午岭林区野生白囊耙齿菌生物学特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果糖,氮源是酵母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5 ℃,菌丝致死温度为50 ℃条件下处理15 min,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0~10.0条件下生长差异不显著。
    18  不同喷药时期对甘肃陇南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王万军,袁小平,杨晓辉,李力,曹世勤,贾秋珍
    2022(6):76-79.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8
    [摘要](136) [HTML](0) [PDF 640.00 K](613)
    摘要:
    为明确小麦不同生长期喷施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于2021年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栗川镇范寺村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喷雾,田间防效分别为93.23%、84.39%、36.51%,折合产量分别为9 168.0、8 949.0、8 376.0 kg/hm2,较喷清水分别增产10.76%、8.12%、1.19%。说明小麦抽穗期到扬花期是甘肃陇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进行杀菌剂喷雾防治,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19  永登地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杨学英,朱小强,王国宏,冉强军
    2022(6):79-81.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19
    [摘要](141) [HTML](0) [PDF 517.31 K](512)
    摘要:
    为了给永登县日光温室生产中防治葡萄灰霉病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多年的试验和调查,总结分析了永登县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灰霉病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管理因素,提出了以清洁田园、合理密植、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20  地膜残留量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魏焘,连彩云
    2022(6):82-87.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20
    [摘要](126) [HTML](0) [PDF 1008.85 K](544)
    摘要:
    为探究残留地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指示品种,在半膜覆盖平作栽培条件下,于2015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河西绿洲灌区模拟设置5个地膜残留量水平(0、110、220、440、660 kg/hm2),测定不同残膜水平下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地膜残留量增加,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呈逐渐增加趋势,且玉米拔节前0~10 cm土层土壤温度提高0.14、0.25、0.28、0.43 ℃。残膜的存在能够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提高播前土壤含水量,但在玉米苗期由于残膜阻碍水分的下渗,导致3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地膜残留量为0 kg/hm2降低0.11%、1.89%、6.07%、5.93%。当地膜残留量为660 kg/hm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矿质氮、Olsen-P养分含量显均著低于地膜残留量为0 g/hm2,降幅分别为15.57%、10.53%、18.89%、36.32%。长期残膜作用使土壤容重增加、通透性降低,并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矿质氮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质量退化。
    21  川赤芍夏末秋初标准化快速育苗技术
    魏琴芳,师立伟,杨春,代燕青,黄兆斌,梁虎荣
    2022(6):88-90.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21
    [摘要](145) [HTML](0) [PDF 525.30 K](498)
    摘要:
    为了解决川赤芍出苗难和育苗年限长的难题,满足市场对川赤芍种苗的需求,通过多年试验示范,从选地选茬、整地施肥、采种、选种、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挖、分级、贮藏等方面研究总结出了川赤芍夏末秋初标准化快速育苗技术。
    22  甘肃春玉米苗情长势监测技术
    李亚东
    2022(6):90-93.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22
    [摘要](191) [HTML](0) [PDF 628.10 K](512)
    摘要:
    为提高甘肃省玉米监测的应用水平,开展了玉米苗情监测,在监测玉米长势的基础上,调查土壤、农田小气候、生产管理、生育时期、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规范化调查,并建立起规范统一的玉米苗情长势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出了适合甘肃省春玉米区苗情长势监测技术。
    23  一种桃高光效宜机操作新树形——倒“个”形
    周贤豹,潘海发,朱军,谢庆梅,石佩,张金云
    2022(6):93-96.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23
    [摘要](126) [HTML](0) [PDF 836.91 K](503)
    摘要:
    为解决安徽省淮河以南降水量多的区域桃树下半部光秃枯死,及桃栽培不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难题,提出一种高光效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桃树新树形,即倒“个”形新树形。倒“个”形新树形的桃树中央干强而直立,无主枝、侧枝,中央干上除基部着生2个调节枝组外,其余直接分生小型结果枝组;树高2.5~3.0 m,冠径1.5~2.0 m,主干高度50~70 cm。该树形能促进桃树早产、丰产、稳产,延长桃树盛果期树龄,提高果实商品率和优质果率。
    24  河西地区梨树夏季整形修剪关键技术
    王向红,赵明新,李红旭
    2022(6):96-98. DOI: 10.3969/j.issn.1001-1463.2022.06.024
    [摘要](142) [HTML](0) [PDF 483.00 K](548)
    摘要:
    为了使梨树早结果、高产、稳产,便于管理以及降低成本,阐述了甘肃河西地区梨树枝条生长特点及夏季修剪原则,并从抹芽、疏枝、环割、牙签开角和拉枝等方面介绍了河西地区梨树夏季修剪的关键技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甘肃农业科技》更名暨《寒旱农业科学》首刊号征稿启事
    关闭